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切脾治疗前后的红细胞寿命的观察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切脾治疗前后的红细胞寿命的观察
Observation of Therapeutic of Splenectomy of Erythrocyte Life Span in Aplastic Anemia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刘访杰 储榆林 瞿全 杨崇礼 赵艳津
Liu Fangjie, Chu Yulin, Ju Quan, et al
Institute of Hematology,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摘要:本文用51铬标记受检者自身红细胞法,对16例健康人及7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慢再)患者,切脾治疗前后的红细胞寿命(RBC T1/2)及其破坏部位的测定值进行了比较分析。6例慢再患者的SDI、S/L、SLI值高于正常值,切脾后RBC T1/2延长了0.8 ~14.8天,切脾治疗有效。1例SDI、S/L、SLI值在正常值范围,切脾后RBC T1/2无增加,切脾治疗无效。因之RBC T1/2、 SDI、S/L、SLI的测定对筛选切脾治疗病例及观察疗效,有一定过得临床意义。
关键词:红细胞寿命 肝内红细胞破坏指数 脾内红细胞破坏指数
Abstract This paper reports the result of a clinical study of the life span and the site of destruction of erythrocytes of 16 normal human and 7 aplastic anemia patients erythrocyte life span was shortened (<20day). The 6 cases SDI、S/L、SLI
中,机械、纺织、电子工业发达。白血病的年发病率2.28/10万,与全国同期内调查的白血病平均发病率相比差异不显著[2]。
白血病在临床上常见于青壮年和儿童,通过调查发现,白血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以60~69岁为高峰。根据报道,老年人由于机体器官衰老,免疫功能低下,各系统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上升[3]。白血病的发病率以老年人比较多件,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对于解热镇痛药引起白血病已有报道[4],但尚难做出最后判断。因为白血病有较长的潜伏期,用药的种类多。在本文对照分析中,解热镇痛药是可疑因素(P<0.01)。我们在白血病潜伏期机体抵抗力弱、易患感染性疾病,出现发热等症状使用解热镇痛药物有关。
本资料表明,对职业接触化学物质,如苯、氯仿等白血病的发病危险性是对照组的3.1倍;接触油漆、沥青、汽油者是对照组的3.3倍;母亲妊娠期间接触油漆的小儿患白血病的危险性是对照组的6.3倍。因此,对这些化学物质接触的职业人员,应加强防护措施,定期进行血液学有关参数的监测。这对于防止白血病的发生可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冷崇俊,等.临床科研方法.重庆:第三军医大学,1990:9~1
2 全国白血病调查协作组,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2::14(1):12
3 卫生部肿瘤防防治办公室。中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研究。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202
4 马重麟,等.中华内科杂志,1979:18(3):207(本调查承蒙王辨明教授指导,得到湖北省医学会、武昌区公安局、武昌区卫生局的支持,谨表谢意)
(收稿日期 1993-04-20)
are more than the normal value. So the therapeutic of splenectomy showed is effective, RBC T1/2 increases 0.8~14date. The 1 cases SDI, S/L, SLI is in the normalrange, so the case has no effect. During the course of splenectomy therapy measuring erythrocyte life span and the site of red cells destruction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Erythrocyte life span Erythrocyte of death index in liver Ery-throcyte of death index in spleen
慢性再贫血(CAA)部分患者表现出骨髓无效造血,红细胞寿命缩短;另一部分患者的红细胞寿命在正常范围内。对肝、脾内红细胞破坏指数的测定。可追踪红细胞死亡场所。对选择切脾治疗病例提供了重要依据。现将7例慢性再障切脾治疗钱的红细胞寿命及肝、脾内红细胞破坏指数及切脾红细胞寿命的变化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正常值 均系本所院健康职工,无血液病、无肝脾病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25~49岁。
1.2 病例选择 7例慢再患者,诊断均符合1981年修订的全国再障诊断标准[1]。均为住院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17~42岁,发病原因不明6例,继发药物1例。入院时病程4月~12年。
1.3方法 系用51】铬法[2,3]。用中国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生产的Na251CrO4,每位患者用1.85~3.7MBq的(51Cr-RBC),51Cr-RBC 静注后,隔日取血1次(1.5毫升),计4~5次。样品测定值(cpm)绘于半对数坐标纸上,用外推法求出RBC T1/2。用张角型准直器对准心、肝、脾体表几何投影中心部位测定其放射性强度(cpm),测出RBC T1/2时为止。用公式算出肝内红细胞破坏指数(LDI)。脾内红细胞破坏指数(SDI),脾肝内红细胞破坏比值(S/L)及脾定位指数(SLI)[3]。
2 结果与讨论
①51Cr-RBC的标记率85%~94%。②本文对RBC T1/2正常值测定范围为21~31天,<20天为缩短,低于17天为明显缩短。脏器体表测定的正常值应该是LDI<30,SDI<50,SLI<1。③7例慢再患者脾切除术前有3例RBC T1/2正常或接近正常(表1,例2,3,6),4例RBC T1/2缩短(14.8天~18.5天),其中2例RBC T1/2明显缩短(14.8天和16.3天)。脾切除术后3~7月在未用其它治疗的情况下,复查RBC T1/2,除1例(表1.2,例2)无增长外,其余6例的RBC T1/2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0.8天~14.2天),平均延长6.1天。切脾治疗术后血红蛋白量,除例2(表2)外,其余6例皆增长到100g/L~140g/L,平均增长了59.5g/L。白细胞与血小板与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骨髓造血功能有所改善(表2)。由此可见,6例慢再患者,切除了红细胞破坏的主要场所,终止了红细胞的过量破坏,其生存期的以延长,贫血状态得到改善(因从四川迁回天津访中断)。1例切脾治疗无效(表1,2,例2)。④7例LDI值均在正常值范围,说明红细胞在肝内破坏并无增高。6例SDI值高于正常值,显著高于正常值1例(表1,例5),6例S/L值均高于正常值(表1,例2的S/L值在正常值得上限),6例SLI高于正常值,说明红细胞的破坏主要场所在脾脏。而表1、2例2的SDI、S/L、SLI值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故而红细胞破坏亢进的主要场所在肝、脾内。试验表明,切脾治疗后红细胞寿命并无增加。
术前与术后的血红蛋白量亦无变化,说明此例作切脾治疗无效。⑤仅依靠红细胞寿命缩短作为脾切除治疗依据是不充分的,应结合SDI、S/L、SLI的测定值,予以综合判断。如表1例5 RBC T1/2显著缩短,SDI、S/L、SLI值明显高于正常值,切脾治疗后RBC T1/2显著延长,血象明显好转,效果满意。然而表1例6 RBC T1/2正常,但是SDI、S/L、SLI三项指标高于正常值,切脾治疗亦颇佳。因此,慢再患者RBC T1/2正常或缩短,只要SDI、S/L、SLI值高于正常值或其中两项高于正常值,可作切脾治疗,预期有效。⑥病例检查:6例脾脏重量低于正常值,为50~120克(正常值150~200克),体积缩小为96~252cm3(正常值288~504cm3)。例5充血性脾肿大,脾重255克,体积512cm3。镜下发现7例中6例有脾窦扩张,伴有内皮细胞增生,2例可见吞噬现象,5例脾小体有不同程度萎缩,4例有髓外造血。
红细胞寿命及红细胞破坏部位的测定,对再障患者脾切除治疗病例的选择及疗效观察,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座谈纪要.关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诊断、分型及治疗问题.中华血液学杂志1981:2(3):149
2 ICSH. Recomended of radioisorope red cell survival studies. Blood,1971:38:378
3 刘访杰,等.溶血性疾病的红细胞生存期和溶血部位的研究.中华血液学杂志,1986:7(3):149
(收稿日期1992-01-22 修回日期 199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