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寿命测定临床意义概述
一、红细胞寿命与血红蛋白浓度的关系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在全身体检中是基本的体检项 目,包括有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红 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PL)等,其意义在于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 象,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1]。其中血红 蛋白浓度是多种疾病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但相比于红细胞寿命,血红蛋白对病 情的反应要迟钝的多。
红细胞寿命(Red Blood Cell Survival, RBCS)是指红细胞在循环血液中的存活时间。平均红细胞寿命(RBCS)等于全身红细胞总量除以单位时间内红细胞死亡数量,而血红蛋白为红细胞的主要胞质蛋白,即可得到:
由于人体骨髓具有正常造血 6-8倍的代偿能力,假设人体病情发生较大变化,红细胞大量破坏,红细胞死亡速率增加,比如,RBCS 由 120 天缩短到 20 天,而血红蛋白浓度由于人体的代偿能力可以完全无变化,只有当人体代偿能力不足以弥补红 细胞过量破坏时,血红蛋白浓度才会有所体现,图 1 可以形象地比喻这种情况。
换句话说,血红蛋白浓度反映的只是红细胞的数量,而 RBCS 反映的是红细胞的死亡速率,即生存质量(图 2),因此只看血红蛋白浓度并不足以反映人体即时的生理、病理状态,而应结合 RBCS 一起判断病情。
二、溶血的确切定义是什么?
红细胞遭到过多破坏、寿命缩短的过程被称为溶血[2],但“过多”是一个模糊的表达,因此以往的“溶血”的定义并不确切。临床现已有反映红细胞破坏增 多的实验室指标(如镜检红细胞碎片增多、血浆结合珠蛋白降低、游离血红蛋白 升高、血红蛋白尿、含铁血黄素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乳酸脱氢酶水平升 高等)和因溶血导致骨髓红系代偿性增生的实验室指标(如骨髓红系比例升高、网织红细胞增多等),见表 1,但上述指标受影响因素较多[3-4],灵敏度和特异度 不高,溶血早期或轻度不典型时无法及时、准确判定。而 RBCS 是反映红细胞被 破坏的最早、最直接指标,准确的 RBCS 检测是溶血判定的金标准,因此 RBCS 检测对溶血的临床诊断和溶血程度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5]。
中华医学会于 2019 年 8 月发表的《红细胞寿命测定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临 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推荐使用 CO 呼气试验法测定红细 胞寿命,当 RBCS 测定值为 50~70 天,提示有溶血;RBCS 测定值<50 天可确 诊溶血发作,且 RBCS 测定值越小,溶血越重[5]。《共识》中提到 RBCS 测定适 用于各种疾病合并贫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如严重感染、自身免疫紊乱、恶性肿 瘤等合并贫血、药物(如利巴韦林、抗肿瘤化疗药物等)相关贫血、治疗(如放 射治疗、血液透析、心脏瓣膜置换等)相关贫血等,若 RBCS 测定值<50 d,提 示溶血是介导此类疾病贫血发生的主要机制;可用于鉴别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不显 著亚临床溶血状态,有助于指导治疗,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肾性贫血、噬血细胞 综合征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贫血、淋巴瘤贫血、白血病贫血、炎症性贫血 等,若 RBCS 测定值<50 d,提示溶血参与此类疾病进展;以及鉴别临床常见的 孤立性高胆红素血症之源于肝病(如 Gilbert 综合征)或溶血,RBCS 测定为其 鉴别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室依据,可助之尽早明确诊断。
可见根据红细胞寿命的值就可以给出“溶血”的确切定义为“红细胞寿命(RBCS)小于 70d”。
三、红细胞寿命测定仅仅是用作溶血的诊断吗?
当然不是。“溶血”在血液学的定义是 RBCS<70 天[5],而测出红细胞寿命 值 RBCS 并不只是为了知道其是否小于 70 天,不同的 RBCS 值 含有不同的生 理、病理价值,因此,RBCS 的应用决不仅限于溶血的诊断。作为人体一项重要 的基础生理指标,在一定条件下,它的具体值对疾病的确诊、治疗方案的确定、 治疗措施的疗效观察和安全性评估、病程发展的预后判断等等,都起着不可或缺 的作用。
根据已发表的文献数据可以做如下推算:血液学意义上的红细胞寿命正常范 围是 70~140d[5],而人体造血系统具有正常造血 6~8 倍的代偿能力[2]。因此,当红细胞寿命 < 9d(≈70/8)时,溶血失代偿确认发生;
当 9d≦红细胞寿命≦23d(≈140/6)时,处于溶血失代偿或溶血状态; 当红细胞寿命>23d 时,一般不发生急性溶血失代偿;
当 23d<红细胞寿命<50d 时,确诊处于溶血状态(代偿期);
当 50d≦ 红细胞寿命<70d 时,可能处于溶血状态(代偿期)。 失代偿精准诊断和溶血状态诊断的临床意义:
a)溶血失代偿发生提示将可能需要输血;
b)如果是输血后发生溶血失代偿则即刻提示输血后红细胞破坏严重、需要采取措 施;
c)溶血失代偿是发生溶血危象的前提,故可作为其预警指标。 d)溶血状态确诊后需查因,有助于疾病早期发现、及早治疗。
RBCS 的临床价值建立在红细胞死亡速率的精准测定这一基础上。精确的 RBCS 值可以用来横向分层划分区间来缩小疾病范围,辅助医生确诊疾病,西安 市血研所根据积累的数据归纳总结出一个疾病初步的分层表(图 3):
同时可以纵向动态检测同一患者不同时间的 RBCS,根据其即时生理、病理 状态来判断疗效和辅助调整用药(如图 4):
RBCS 精准测定技术的突破改变了目前众多与红细胞相关疾病难以实现临床 即时测定、即时诊断的现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目前已有诸多临床应用研究结 果对于 RBCS 在血液系统疾病乃至其他系统相关疾病中的重要应用给予了充分 肯定,相信随着更多临床专家的支持和更多研究机构的参与,经过基础与临床等 多学科的、产学研的研究和开发,会挖掘出 RBCS 这一基础生理指标更多的意义, RBCS 测定最终能成为临床不可或缺的检验手段。
参考文献
[1] 张莉. 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测定的临床意义[J]. 当代医学, 2012(36):99-100.
[2] 葛均波,徐永健. 内科学[M]. 8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3] 张之南.红细胞疾病基础与临床[M].科学出版社,2000: 41.
[4] Quinn CT, Smith EP, Arbabi S, et al. Biochemical surrogate markers of hemolysis do not correlate with directly measured erythrocyte survival in sickle cell anemia[J]. Am J Hematol, 2016,91(12):1195-1201. DOI: 10.1002/ajh.24562.
[5]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 红细胞寿命测定在血液系统
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杂志, 2019, 99(30):2321-2324.